财税法网 » 中国高校财税法骨干教师培训班专题 » 内容  
《中国保险报》发表相关论文
财税法网

【点击:3589】【 】【打印
【正文】
    从并税搁浅看利益集团渗透公共政策

    □邓聿文

   

    在全社会讨论个人所得税时,企业所得税中的两税合并问题也再次引起专家的关注。8月30日,在北大法学院召开的首届“中美税法高级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俞光远指出,一些和外资、外商关系最为直接的部门,以及沿海地区部分已经从两套税法中获利的城市,担心实行“两税合并”会影响他们的发展。由于他们的反对,今年已经错过向人大常委会递交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机会。

    俞光远所说的“和外资、外商关系最为直接的部门”,明眼人都清楚,指的是商务部。据《财经时报》9月3日报道,由于商务部反对两税并轨过快推进,财政部不得不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两税并轨方案最早将在2007年提交;两税并轨方向不变,但并轨后,中国将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率基础上,继续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的税率优惠。而此前,财政部一直坚持2006年进入立法程序,2007年两税合并正式展开。

    在两税合并问题上,商务部向来是反对过快推进的,但今年“两会”之后,商务部发生转变,表示两税并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此番商务部态度再度回到从前,据悉是因为中国引资业绩严重滑坡。根据其最新统计,今年1—5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223.6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79%。这是5年来中国引资的首次下降。而且这种下滑的态势可能继续:5月底已经是连续4个月负增长,4、5两月降幅分别为27%和22%。

    且不说今年前5月外商投资额下降0.79%是否就能说明引资业绩真出现了“严重滑坡”,它带给我们的一个思考是:引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出于政绩的需要为引资而引资,还是为了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人民的福利水平?如果是前者,外商投资额的下降的确不是好事;但如果是后者,引资业绩的暂时下降或许是两税并轨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改革开放前期,为了引进外资而不得不对它作出较大让步一样。

    税收减免虽然在较长时间里对引进外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功莫大焉,但越到后来,特别是在中国入世后,它带来的后果只会大于它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要真正崛起,就应该塑造一个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引资的结果只是一个虚幻的GDP增长,老百姓享受不到它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的引资和经济增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何况,我们现在并不缺资本,银行十几万亿元存款躺在那儿吃利息出不去,与其把利益让渡给外商从而吸引许多假外资进来,不如给国内的民间资本。

    然而,商务部不惜比某些地方政府还高调阻挠两税合并,这一现象说明,利益集团已深深地渗透甚至左右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的同时,社会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却明显滞后,表现之一就是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失衡。强势群体已经构成实质上的利益集团。有些强势利益集团在某些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甚至有能力“俘获”政府,使政府决策明显有利于强势集团。从商务部反对两税合并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身影。他们试图利用自己强大的市场优势和舆论影响左右政府决策。比如年初,54家跨国公司就联名向国务院上书,反对两税轨。

    客观而言,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并非都是坏事,但必须有个前提,这就是,社会中存在多个力量相近的利益集团,它们之间的博弈能够形成一个大致均衡的利益格局。而我们现在的问题的是,强者太强,弱者太弱,后者根本构不成对前者的制约。这样,势必出现由某个利益集团影响甚至操控公共政策的局面,从而将严重破坏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正义性,使政策沦为精英、有钱人的工具。

【出处】http://www.zgbxb.com/newslist.asp?id=23129
【版权声明】未经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联系我们 - 网站介绍 - 活动通知 - 祝贺网站开通   
本网站由 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财税法网 Copyright © www.cftl.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