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法总论 税法总论 财税法制史 外国财税法 国际财税法 财税法学人 青年学者论坛
财税法研究机构 财政法治建设 税收法治建设 财税官员论坛 财税法学者访谈 财税法论坛 财税法精品课程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税法实践 »  财税官员论坛 » 文章内容
从中国纳税500强看中部地区产业调整之切入点
胡孝伦

】【关闭】【点击:6989】
【价格】 0 元
【摘要】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通过这个地区的税收即可透视一二。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进入中国纳税500强企业的分析,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调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设想。
【关键词】区域经济 税收 产业结构调整
【正文】

  一、中国纳税500强,中部占几何?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联合推出了“2004年度中国纳税500强排行榜”。在中国纳税500强中,中部地区入围95户,占总户数的19%,入库税款768.07亿元,占500强入库税款总额的15.36%。分省情况看,河南省入围户数最多,达到31户,入库税款185.34亿元,居中部六省之首;湖北、安徽分别入围14户,入库税款分别达161.20亿元和109.13亿元,居中部六省之次;紧跟其后的是湖南(13户,入库税款170.26亿元)、山西(入围13户,入库税款87.83亿元);江西省亦有10户入围500强,入库税款54.31亿元。(见表一)

  

   中部六省入围2004年纳税500强情况(表一)

   项目

  省份及数量 户数 比重% 纳税(万元) 比重%

  湖北 14 2.8 1611981 3.22

  湖南 13 2.6 1702586 3.41

  河南 31 6.2 1853417 3.71

  安徽 14 2.8 1091330 2.18

  江西 10 2 543097 1.08

  山西 13 2.6 878250 1.76

  合计 95 19 7680661 15.36

  从地区分布看:纳税500强企业除西藏和海南没有企业入围外,全国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入围,入围30家以上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含深圳11家)41家、北京40家、河北35家、山东(含青岛5家)34家、上海33家、河南31家、辽宁(含大连3家)30家。除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入围企业较多外,其余6省市全部分布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从纳税规模看:在纳税500强企业中,纳税超百亿元的企业4户,其中东部及沿海地区3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78.90亿元,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152.54亿元,上海烟草(集团)公司116.61亿元],西部地区1家[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11.69亿元];纳税额在50~100亿元内企业有9家,其中中部地区2家(常德卷烟厂59.41亿元、长沙卷烟厂54.55亿元);纳税额在10~50亿元的企业有94家,其中中部地区15家,(河南4家、安徽4家、湖北3家、山西2家、湖南1家、江西1家),其余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二、企业经济类型考察,折射经济活力

  从这次公布的分经济类型纳税情况看,中部地区纳税靠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就是说,公有经济提供税收无论从企业数量上看还是从入库税款方面看,仍然居主导地位。

  在公布纳税企业500强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计统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还公布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个人所得税扣缴百强企业”排行榜。

  入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纳税百强企业中,中部地区仅有8家,其中湖北4家,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各1家,而居前“三强”的分别是广东(含深圳5家)17家,上海11家,北京、江苏各9家,中部地区所占席数还不如上述“三强”中的一个省市多。入围私营企业纳税百强中,居前5位的均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分别是江苏19家,河北10家,广东(含深圳2家)、浙江(含宁波5家)、山东(含青岛2家)各9家。而中部六省仅入围私营企业纳税百强10户,相当于前5位的一个省份,而中部六省中主要是山西(煤焦企业)入围5户。中部地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入围纳税百强企业数量偏少,说明中部地区经济活力不足。(附表二)

  

  

  

   中部六省入围2004年纳税百强分经济类型情况表(表二)

   企业类型

  省份 外商及港澳台 私营企业 上市公司

   户数 纳税(万元) 户数 税额(万元) 户数 税额(万元)

  湖北 4 184142 1 3243 4 378584

  湖南 1 26462 1 14037 2 114758

  河南 1 75892 1 3113 7 518787

  安徽 2 250026

  江西 1 30930 2 5222 1 77484

  山西 1 41097 5 48188 1 105770

  合计 8 358523 10 73803 17 1445409

  从入围上市公司纳税百强企业情况看:中部地区占了17席,其中湖北4家、河南7家、湖南、安徽各2家、江西、山西各1家,虽不及东部及沿海的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但从全国情况看,居于中游水平。说明中部地区企业改制、公司改造、企业运营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三、行业纳税情况比较,优势并未凸显

  国家税务总局计统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在公布2004年度中国纳税500强名单的同时,还公布了2004年中国70行业纳税20强排行榜。从公布情况看,70个行业中,中部地区有18个行业没有企业入围20强,涉及商务服务、银行业、批发业、建筑安装、石油化工、医药制造、仓储娱乐、家具软件行业等(表三)。在其他52个行业中,中部地区有149户企业跻身行业纳税20强,其中河南58户、湖北26户、湖南19户、江西10户、山西8户,中部地区入围行业纳税20强户数占70行业入围行业纳税20强总户数的10.6%。纵观中部地区行业纳税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部六省未入围70行业纳税前20名的行业名单(表三)

  商务服务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房地产业 仓储业

  水上运输业 娱乐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原料加工业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建筑安装业

  医药制造业 建筑装饰

  家具制造业 其他建筑业

  住宿业 软件业

  银行业 批发业

  (一)农业块头大,但外强中干。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概括,至今农业体现出了较强的基础地位。但从纳税情况看,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较为薄弱,除纺织业有5户企业、烟草制造业有4户企业入围70行业20强外,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只有一户(襄樊三五四二纺织总厂)、木材加工及木、草、竹、藤、棕制品业只有1户(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农副食品加工只有2户(河南双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华懋双汇实业〈集团〉公司),食品制造业、饮食制造业分别只有1户(河南双汇、武汉百威啤酒)进入行业20强,这说明农业大省,其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农副产品增值升值并没有跟上去,仍然停留在农副产品加工的初级阶段。更为明显的是,中部地区水面广阔,但谈水养殖加工业并不兴旺。

  (二)交通优势大,但企业块头小。中部地区交通发达,长江黄金水道,京广、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地区穿过,中部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从纳税上看,并没有形成相对块头较大的企业,铁路运输仅有郑州铁路局和周口铁路分局进入纳税20强,而且排位靠后;公路运输有8家入围纳税20强(河南3家、安徽3家、江西2家);城市公共交通也只有3家(湖南1家、河南2家)入围纳税20强;中部地区上千公里的长江沿线,竟没有一户水上运输企业入围纳税20强,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更是榜上无名。这说明运输企业块头太小,中部地区大交通优势没有凸显出来。

  (三)科技潜力大,但成果转化低。中部地区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大专院校集中,科研院所林立,科技人才荟萃。从税收角度透视,中部地区研发能力不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不佳。从公布的70行业纳税20强情况看,2004年入围行业纳税20强的只有研究与实验发展业1户(中国冶金建设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总院),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1户(郑州市职业技术协作办公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1户(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服务业1户(河南重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软件业在中部地区没有1户企业入围行业纳税20强,科技优势也未显现。

  (四)商品流量大,但规模效应差。中部地区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批发销售额、餐饮销售额均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武汉汉正街、郑州粮食批发中心等一批销售市场更是闻名中外,影响全国。然而,中部地区商品批发、商业零售、饮食销售收入等行业指标普遍靠后,进入行业纳税20强的零售企业仅有安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合肥销售中心、武汉广场管理有限公司两户企业入围;商业批发业“全军覆没”,没有一户企业入围纳税20强,而餐饮零售业也只有百胜餐饮(武汉)有限公司、武汉百当劳餐饮食品有限公司进入纳税20强,可见中部地区商品流通企业规模效应暨待提升。

  (五)农村人口多,但三产欠发达。中部地区拥有3.6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高达2.35亿,农村人口转移的压力很大。按说,发展第三产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但从税收角度看,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并未得到规模发展,农村待转移劳动力的压力仍然很大。从公布情况看,租赁业仅有河南省融贸实业有限公司1户企业、公共设施管理业仅有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户企业入围纳税20强,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中部地区没有1户企业入围。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四、找准产业调整切入点,推进中部崛起

  税收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它是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因而人们称税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税收角度分析,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身产品或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凸显中部地区经济在全国的“龙腰”地位。

  从公布的“2004年纳税企业500强排行榜”、“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代扣个人所得税百强企业排行榜”以及“70行业纳税20强”情况看,中部地区有的产业发展还是可观的:从地区分布上看,河南省入围纳税500强企业最多,达到31户,平了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一些省份;从重点行业上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和选洗、有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电力热力生活供应、广播电视影像业、塑料制品业、公路运输业等在全国同行业中生产经营及其规模效应应该是靠前的,这些行业无论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还是在全国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找准实现中部崛起的切入点,就是要通过调整升级做大做强产业,从而实现中部的振兴。

  第一、调整的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业结构,在壮大中突出贡献。现阶段第一产业仍是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重农型产业中又偏重于重粮型单一化结构,制约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加之产业结构失调,使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欲速不达,例如中部地区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建材业重复建设严重,为争原材料使得一些行业出现恶性竞争(如江西每年要外购70%的棉花、60%的黄红麻、70%的烤烟、40%的糖蔗供本省加工),加之没有在这些行业的深加工上做文章,从而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下一步应该调整纺织行业结构,多在服装面料及加工等终级产品生产上下功夫;利用中部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广的特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在粮食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通过粮食转化,实现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做大企业块头,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第二、发掘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大交通,在提升中增加运力。在中国的交通图上,中部地区位于中国的“心脏”,以京广、京九、襄渝铁路,京珠、沪溶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就像从中部延伸到全国各地的大“动脉”,将中部地区与祖国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中部地区做大交通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应抓住国家路网建设机遇,在“扩大铁路运能,增强公路幅射,做大黄金水道”上下功夫,同时,营造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在铁路、公路、水路、空运方面打造一批知名运输大企业,从而壮大中部地区的立体新交通。

  第三、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创新,在做强科技中搞好转化。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中部地区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武汉、长沙、合肥等地聚集了一大批名优高等院校,仅武汉就有7所部属“211”重点院校,在全国影响深远。同时,国家在中部地区还建设有一批门类齐全的科研院所。但当前中部地区这种强劲的科技教育并未显示出其应有的优势,“硬教育,软科研”的问题仍然存在,每年在中部地区大专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往往就“孔雀东南飞”,近年来,有的毕业生宁愿到西部、到东北寻求发展也不愿在中部谋业,以致科技研发能力低下。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0%和45.0%,且中部各省的专利授权量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尽快解善这种局面,应该在增加科技投资、改善科研环境、完善科研机制上下功夫,突出发展研究与实验发展业,科技交流推广服务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等,使中部地区各省尽快从“教育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

  第四、打造中部物流集散中心,在扩大商流中增强幅射能力。中部地区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于一体,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晋商”、“徽商”在历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汉正街日见衰退,红级一时的郑州粮食批发中心的地位也有所动摇。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打造中部物流集散中心王牌:要重塑汉正街,形成巨大的百货、纺织、家电、建材批发市场;重振郑州粮食批发中心,继续其在全国农副产品批发的霸主地位;依托武商量贩、中百仓储、中商平价等,形成一个幅射全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做大“湘鄂情”、“九头鸟”等知名企业,尽可能向全国连锁延伸,做大餐饮服务企业,使中部地区粮食深加工、粮食转化与饮食加工业、餐饮零售业有机的对接。

  第五、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在转移农村人口中建设小康。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高达64.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2%的6.7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劳动力,使之向城镇过度,是提升人口素质,加速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又是实现农村人口转移的客观要求。目前,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旅游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这次公布的行业纳税20强中,中部地区商务服务业、银行业、住宿业、娱乐业均是空白。应该批准成立“中部发展银行”,以此为龙头形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提升住宿业、娱乐业档次和规模,为吸引外省外国资金技术向中部地区投资提供条件;着力做大做强中部旅游业,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闻名中外,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仅一个“三国文化”就完全可以致富一方百姓。中部地区旅游业薄弱,2004年中部六省接待外国游客175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外国游客总数的10.3%,旅游创汇总额9.7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3.8%,旅游业发展状况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要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名山大川游、红色专线游、文化科考游、访古益智游,提升中部地区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
    胡孝伦,湖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参考资料】
    (1) 《2004年度中国纳税五百强排行榜》 《中国税务》2005年第9期; 
  (2) 《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胡孝伦《税务研究》2005年第8期。 
 
【版权声明】未经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关闭
本栏其他文章
·山区农村无税时代的新课题   (傅光明)[2005/9/23]
·论完善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具体操作中的若干问题   (傅光明)[2005/8/4]
·两种税务听证的四方面区别   (卢富添)[2005/7/12]
·加强联合登记工作 夯实税收征管基础   (黄璋 卢富添)[2005/5/17]
·取消“皇粮国课”影响深远   (傅光明)[2005/4/20]
    联系我们 - 网站介绍 - 活动通知 - 祝贺网站开通   
本网站由 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财税法网 Copyright © www.cftl.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