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个税法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围绕此次个税法修改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教授。
一、为什么减除费用标准要提高至1500元?
据报道,此次个税法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中一项是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对此,刘剑文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减除费用标准是800元,这一标准始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是按当时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来确定的。20多年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个税法规定的减除费用标准却一直未变。第二,许多地方已经把减除费用标准提高了,有的地方定为1200元,有的地方是1400元,也有的地方为1600元,这些因素也促使国家对减除费用标准进行修改。第三,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做过有关调研,进行过论证,现在一般的家庭有1500元钱基本上能够承担生活费、医疗费、教育支出等,出于这样一种考虑,个税法修改草案将减除费用标准定为1500元。
二、减除费用标准为什么要统一?
刘剑文说,在此次个税法修改的过程中始终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减除费用标准应设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一种认为减除费用标准应该统一。前者的理由是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把扣除额提高过多的话,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来源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曾有一种说法,将扣除额定为1200,上下浮动20%。刘剑文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统一,因为法律是强调普适性的问题,法律条文应该统一,在中国对某一个问题规定不一致的话,会给避税创造条件,影响法律的效力问题。”刘剑文认为全国设一个统一的扣除额,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出现财政支出困难,中央可以考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
三、如何确定高收入者
此次个税法修改涉及的另一重点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刘剑文认为在我国如何界定高收入者是一个较困难的问题,收入达到多高才算“高收入”?是按阶层还是按收入来定?而且各地方水平不一样,个人所得税法不可能对高收入者进行规定,只能通过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或国家税务总局的行政法规来界定。
对于自行申报的问题,刘剑文认为这不仅是纳税人的一项义务,还是一项基本权利。自行申报对广大纳税人来说,意味着人权的体现,意味着主权在民,不论高薪阶层还是低薪阶层,都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权利。对于自行申报,国家可以考虑把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分成等级,与其信誉挂钩。刘剑文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不诚信的表现可以说就是不依法纳税。国家把纳税人的信誉分成等级很有意义,信誉好的人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
四、税收减少200多亿只是理论上的推算
有关人士透露,如果按2004年税收水平计算,将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如果正式实施,意味着国家一年税收收入将减少200多亿元。对此,刘剑文认为这只是算了一笔账,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有几个问题应该要清楚:
一是现在我们税法中整个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公平尤先还是坚持效率尤先。如果坚持效率尤先,国家肯定要考虑多收税的问题;如果坚持公平尤先,国家就要考虑纳税人的利益问题和怎样平衡贫富差距的问题。刘剑文认为,从整个税法来说,应该坚持效率尤先兼顾公平,因为国家要提供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财经来源是靠税收。但是个人所得税比较特殊,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问题。我国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隐含着许多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法应坚持公平尤先兼顾效率。
第二,虽然在短期内税收可能会减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个人所提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后,纳税人很可能把这不再交税的那部分钱用于消费、投资,创造更多的财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国家的税源也就多了,所以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很多。
第三,虽然减除费用标准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国家在加大征管力度,在提高人们的纳税意识,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管,减少的税收可以由此致来弥补。刘剑文说,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国家减少数亿关税收入,看起来税收减少了,但是国家通过加大关税的征管力度,查除走私,结果税收不仅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对于个人所得税,我们也可以加大征管力度。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相应税收的调整,在我们国家整个税收收入里面,即使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其他税收收入增加了,税收总数未必减少。“所以我们看税收收入的增加减少,不能单纯地看数字的减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综合的考虑。”刘剑文说。
五、此次修改不涉及税率
刘剑文介绍,税法的修改有三种:大改、中改和小改。大改是涉及面比较大的修改,如1993年个税法的修改。1999年的修改是小改,这次个税法修改也属小改。有关税率的调整,涉及面比较大,通过起来难度就会大很多,“据我所知,税率的问题此次没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