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法总论 税法总论 财税法制史 外国财税法 国际财税法 财税法学人 青年学者论坛
财税法研究机构 财政法治建设 税收法治建设 财税官员论坛 财税法学者访谈 财税法论坛 财税法精品课程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税法理论 »  税法总论 » 文章内容
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五)
黄茂荣

】【关闭】【点击:1893】
【价格】 0 元
【正文】

  (一)薪资及利息所得之实现问题

  在所得税之稽征上,不论其会计制度采权责发生制[1]或现金收付制[2]都有所得之实现的问题。其中权责发生制在营利事业所得税之实践必须利用「坏帐损失准备」(所得税法第四十九条)[3],现金收付制在综合所得税之实践,必须利用变动所得之税基的减半方法(所得税法第十四条第三项)[4],缓和其与实际情形之落差。所得之实现的问题在实务上曾比较尖锐的发生在因案停职,而后在平反复职时补发之数年薪资所得,以及债权人主张未收现之抵押债权利息所得的情形。

  针对在第一个情形,“司法院”84.03.31.“大法官释字第三七七号解释”认为:「个人所得之归属年度,依“所得税法”第十四条及第八十八条规定并参照第七十六条之一第一项之意旨,系以实际取得之日期为准,亦即年度综合所得税之课征,仅以已实现之所得为限,而不问其所得原因是否发生于该年度。“财政部”赋税署六十年六月二日“台税一发字第三六八号笺函”关于纳税义务人因案停职后,于复职时服务机关一次补发其停职期间之薪金,应以实际给付之日期为准,按实际给付之总额,课征综合所得税之释示,符合上开“所得税法”之意旨,与“宪法”尚无抵触。」该号解释中所涉“财政部赋税署”的解释固然可谓与上开“所得税法”之意旨符合,但是否因此即「与“宪法”尚无抵触」,则有商榷余地。其所谓与“宪法”尚无抵触,当指与“宪法”第十九条所定之税捐法定主义尚无抵触而言,而是否与第二十三条及第十五条所定之实质课税原则或量能课税原则无抵触,则不尽然。其实,从“所得税法”第十四条第三项观之,对于此种非因纳税义务人之税捐规划,而在所得之年度归属造成集中的情形,应予特别考量已极明显。“司法院”大法官关于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的任务,除了从形式意义之法治国原则,审查其稽征实务是否有违反税捐法定主义的情形外,也应从实质意义之法治国原则,审查税捐法规是否有违反实质课税原则或量能课税原则的情事,以积极的矫正现行税捐法规偏离实质正义之或有的情形[5]。

  针对在第二个情形,“司法院”76.07.17.“大法官会议释字第二一七号解释”认为:「“宪法”第十九条规定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系指人民仅依法律所定之纳税主体、税目、税率、纳税方法及纳税期间等项而负纳税之义务。至于课税原因事实之有无及有关证据之证明力如何,乃属事实认定问题,不属于租税法律主义之范围。“财政部”“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72)“台财税字第三一二二九号函”示所属财税机关,对设定抵押权为担保之债权,并载明约定利息者,得依地政机关抵押权设定及涂销登记资料,核计债权人之利息所得,课征所得税,当事人如主张其未收取利息者,应就其事实负举证责任等语,系对于稽征机关本身就课税原因事实之认定方法所为之指示,既非不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法院于审判案件时,仍应斟酌全辩论意旨及调查证据之结果,判断事实之真伪,并不受其拘束,尚难谓已侵害人民权利,自不抵触“宪法”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其理由为:「宪法第十九条规定,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乃在揭示『租税法律主义』,其主要意旨系指人民仅依法律所定之纳税主体、税目、税率、纳税方法及纳税期间等项而负纳税之义务,课征租税固不得违反上述意旨,惟关于个别事件课税原因事实之有无及有关证据之证明力如何,则属事实认定问题,不属于租税法律主义之范围。“财政部”“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72)“台财税字第三一二二九号函”提示所属财税机关,内载:『抵押权之设定登记,依“民法”第七百五十八条及“土地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具有绝对效力。债权人贷款与债务人,由债务人提供不动产,向地政机关办妥抵押权设定登记,并载明约定利息者,稽征机关自得依该登记资料,在抵押权涂销登记前之年度,依法核计利息所得,依“所得税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四类规定课税,因私人借贷非公司行号可比,其无支付利息之帐册可稽,无法适用收付实现之原则,当凭其登记文件作有按期收取利息之认定,当事人如主张其未收取利息者,应就其事实负举证责任,所提出之证据,必须具体且合于一般经验法则,如仅由债务人私人出具之证明,要不得采认』等语,纵有未尽妥洽之处,惟系对于稽征机关本身就课税原因事实之认定方法所为之指示,既非不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法院于审判案件时,仍应斟酌全辩论意旨及调查证据之结果,判断事实之真伪,并不受其拘束,尚难谓已侵害人民权利,自不抵触“宪法”第十五条、第十九条之规定。」关于抵押债权之利息所得的实现,在该号解释所涉案件,司法院大法官的意见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关于个别事件课税原因事实之有无及有关证据之证明力如何,则属事实认定问题,不属于租税法律主义之范围。」当采此见解,关于税捐客体有无如有指鹿为马,岂非毫无“宪法”上之救济可能?按无已实现之所得,即欠缺税捐债务之发生的小前提,从而即无综合所得税之义务。其背离,与无可据以课税之法律(大前提),而犹为课税的情形类似,同样违反税捐法定主义。(二)“财政部”该号函示所称「因私人借贷非公司行号可比,其无支付利息之帐册可稽,无法适用收付实现之原则」。这是欠缺规范依据的主张。按一方面私人之所得的有无,依法采现金收付制,并无容许税捐稽征机关改采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另一方面私人并无记帐及索取凭证之义务,纵有索取义务,在本件声请人能提出之凭证亦仅限于借用人出具之证明。当财政部认为「债务人私人出具之证明,要不得采认」时,声请人还能出具如何得为采认之凭证?(三)「当凭其登记文件作有按期收取利息之认定,当事人如主张其未收取利息者,应就其事实负举证责任」,“财政部”所要求于声请人证明者为「消极事实」,试问这种事实要如何举证?除借用人之证明外,那种证据堪称「具体且合于一般经验法则」?(四)又所谓「抵押权之设定登记,依民法第七百五十八条及土地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具有绝对效力」,所指者是关于第三人之善意取得上的信赖保护,与本件根本无关。纵使认为有关,其证明力亦仅止于声请人对于该抵押担保债务有利息债权,对于该债权是否实现并无证明力!因此,在采现金收付制之综合所得税并不得引为该利息所得已实现的证据。(五)纵使拟以声请人(债权人)怠于收取债权为理由,拟制利息债权已实现,参诸“所得税法”第七十六条之一关于股利所得之强制归户的规定,也必须法有明文规定始可。在“司法院”大法官所做之诸多与税捐债务有关的解释中,本号解释可谓是与“税捐法”之基本原则较为背离的解释,亟待利用其它案件之解释机会加以改正。

  (二)票据债权之实现问题

  为营业税之稽征,“营业税法”第三十二条第一项规定「营业人销售货物或劳务,应依本法营业人开立销售凭证时限表规定之时限,开立统一发票交付买受人。但营业性质特殊之营业人及小规模营业人,得掣发普通收据,免用统一发票。」依「营业人开立销售凭证时限表」的规定,有些行业之销售,例如运输业,应在收款时开立发票。如果营业人所收受者系支票,而非现金时,由于收受之支票于到期日不一定能够获得兑现,于是,引起一个问题,究竟应于到期日或兑现日开立凭证?对此,统一发票使用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依本法营业人开立销售凭证时限表规定,以收款时为开立统一发票之时限者,其收受之支票,得于票载日开立统一发票。」自该条规定「得于票载日开立」观之,看似仍维持以收受现金时为其开立时限,但自实务观之,税捐稽征机关所要求者为「应于票载日开立」。并对于未在票载日开立者,依“税捐稽征法”第四十四条课以罚锾。因之,引起“统一发票使用办法”第十六条之规定是否违宪的疑问。就此,“司法院”78.03.17.“大法官会议释字第二三七号解释”认为:「支票本为支付证券,得代替现金使用。“票据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二项虽规定:「支票在票载发票日前,执票人不得为付款之提示」。但票载日期后之支票,仍为见票即付,此观同条第一项规定自明。“财政部”六十九年九月二十日修正之统一发票使用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依本法营业税分类计征标的表规定,凡以收款时为开立统一发票之期限者,其所受之远期支票,得于票载发票日开立统一发票』,系顾及收受未届票载发票日支票之营业人利益而设,符合当时之“营业税法”第十二条第一项之立法意旨,与“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并无抵触。」该见解因与「票据债权不一定能够兑现」之社会经验不符,其正确性值得商榷[6]。

  

  (三)核实认定遗产或赠与物之价值

  关于遗产或赠与物价值之计算的基准日,“遗产及赠与税法”第十条曾规定,以被继承人死亡时之时价为准。但逾期申报遗产税者,如逾期申报日之时价,较死亡日之时价为高者,以较高者为准。“司法院”81.12.23.“大法官会议释字第三一一号解释”认为,该规定「固以杜绝纳税义务人取巧观望为立法理由,惟其以遗产涨价后之时价为遗产估价之标准,与同法第四十四条之处罚规定并列,易滋重复处罚之疑虑,应从速检讨修正。」这是关于税基之计算,纵使以法律定之,亦应核实为之的明确看法。基于该号解释,“遗产及赠与税法”第十条后来修正为「遗产及赠与财产价值之计算,以被继承人死亡时或赠与人赠与时之时价为准;被继承人如系受死亡之宣告者,以法院宣告死亡判决内所确定死亡日之时价为准(第一项)。本条修正前发生死亡事实或赠与行为之案件,于本条修正公布生效日尚未核课或尚未核课确定者,其估价适用前项规定办理(第二项)。第一项所称时价,土地以公告土地现值或评定标准价格为准;房屋以评定标准价格为准(第三项)。」此为“司法院“大法官之解释对于税法之合理化上的积极作用。

  (四)核实认定销售额

  在营业税之课征,纳税义务人为操控税基(销售额)之计算,往往巧立名目。为对抗此种脱法行为,税捐稽征机关必须按其与销售有关之收入的实质,认定其是否属于销售额的一部分,而不得拘泥于纳税义务人使用之收费名目。高尔夫球证之收费名目为此类问题之重要例证[7]。

  (五)核实认定减免税之客体的范围

  税捐法规定按税捐客体之使用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税率者,在实务上必须就客体之实际使用情形认定其是否得适用较优惠之税率。这是自实质课税原则延伸之核实课征原则的体现。行政机关为认定应适用优惠税率之客体范围所做之解释只要不违反事务之实质,自无抵触母法的问题。就此,关于神坛是否属于住宅,“司法院”87.07.10.”大法官释字第四六0号解释“采否定的见解[8]。但仍不因此而可谓该不违反母法之行政解释对于法院有拘束力。

  

【作者简介】
    黄茂荣,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注释】
  [1] “营利事业所得税查核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凡应归属于本年度之收入或收益,除会计基础经核准采用现金收付制者外,应于年度决算时,就估计数字,以「应收收益」科目列帐。但决算时,因特殊情形,无法确知之收入或收益,得于确知之年度以过期帐收入处理。」“财政厅”58.11.11.“财税一第九八五0五号令”「查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基础,凡属公司组织者,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该××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既属公司组织,其会计基础当系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优利存款单五十五年度应收之利息,未按行为时查核准则第二十七条之规定,于年度决算时,就估计数字以『应收收益』列帐,应依“所得税法”第一一五条及一一0条之规定处理。至应否撤销其蓝色申报之许可,应俟该公司触犯“所得税法”第一一0条之规定,经裁定确定后,再依行为时蓝色申报书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二项之规定处理。」“财政部”59.6.23.“台财税第二四七二一号令”「查员工年终奖金依所得税法第十四条规定系属薪资范围,在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之营利事业,该奖金倘经营利事业依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于公司章程载明,或股东会预先议决,或经事业与职工预先约定应予支付并定明给付标准者,则在年度决算前虽未实际支付,但其权责业已发生,当期结算应准以应付款列帐核认。反之,此项奖金如在决算前未有上述权责发生,而系于次年度方决定支付时,当应并同次年度薪资支出予以核实认定。」“财政部”82.1.29.“台财税第八二一四七五七四0号函”「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之营利事业,以支票支付捐赠款项,应按其票载发票日所属会计年度,依法核认捐赠费用」“财政部”63.10.3.“台财税第三七二七二号函”「公司组织之营利事业,其费用支出凭证开立日期在当年度,非属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第六十四所称因情形特殊在当年度无法确知之费用,不得于次年度实际付款时,以过期帐列支。」 
  [2]就营利事业之会计基础,“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基础,凡属公司组织者,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其非公司组织者,得因原有习惯或因营业范围狭小,申报该管稽征机关采用现金收付制(第一项)。前项关于非公司组织所采会计制度,既经确定,仍得变更,惟须于各会计年度开始三个月前,申报该管稽征机关(第二项)。」 
  [3]关于坏帐损失准备,“所得税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收帐款及应收票据债权之估价,应以其扣除预计备抵呆帐后之数额为标准(第一项)。前项备抵呆帐,应就应收帐款与应收票据余额百分之一限度内,酌量估列;其为金融业者,应就其债权余额按上述限度估列之(第二项)。营利事业依法得列报实际发生呆帐之比率超过前项标准者,得在其以前三个年度依法得列报实际发生呆帐之比率平均数限度内估列之(第三项)。营利事业下年度实际发生之呆帐损失,如与预计数额有所出入者,应于预计该年呆帐损失时纠正之,仍使适合其应计之成数(第四项)。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及各项欠款债权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得视为实际发生呆帐损失:一、因倒闭逃匿、和解或破产之宣告,或其它原因,致债权之一部或全部不能收回者。二、债权中有逾期两年,经催收后,未经收取本金或利息者(第五项)。前项债权于列入损失后收回者,应就其收回之数额列为收回年度之收益(第六项)。」 
  [4] “所得税法”第十四条第三项「个人综合所得总额中,如有自力经营林业之所得、受雇从事远洋渔业,于每次出海后一次分配之报酬、一次给付之抚恤金或死亡补偿,超过第四条第四款规定之部分及因耕地出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权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给予之补偿等变动所得,得仅以半数作为当年度所得,其余半数免税。」变动所得为该条第三项对于其所称之所得种类的概括称呼。这些所得之共同特征为:多年努力之所得实现于一年。鉴于不但关于税基,综合所得净额之计算中的各种减项(免税额及扣除额)皆以年度为单位,而且其税率亦采累进税率,所以,当数年努力之所得实现于一年时,必然造成不利于纳税义务人之课征结果。该条减半课征之规定即在于缓和该不利益。“所得税法”第十四条第三项关于变动所得之税基折半计算的规定,是否得类推适用于其它具有变动所得之特征的案件?对此,“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五0八号解释”就耕地经强制征收时,佃农分得之补偿费采肯定的见解。在此意义下,该项所规定之类型系属于例示,而非列举。 
  [5]翁岳生,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之功能,收录于<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版,页三六八:「真正的法治国家,应该有一个超然的机关来维护其宪法,宣告违宪之法律或命令无效,这样才叫做『实质意义的法治国家』。并不是说一个国家有法律或命令,大家都遵守法律或命令来做,这样就是法治国家,这只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国家』。」 
  [6] “司法院”78.03.17.“大法官释字第二三七号解释“郑健才大法官不同意见书:「……营业人于发货前仅取得远期支票者,能否于票载发票日为付款之提示时即获付款,尚须视发票人之信用如何而定;殊难遽作「票载发票日即为『已收取货款』之时」之结论。」 
  [7] “司法院”89.04.07.“大法官释字第五00号解释”「“营业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劳务,均应依本法规定课征营业税。又涉及租税事项之法律,其解释应本于租税法律主义之精神,依各该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经济上之意义及实质课税之公平原则为之,亦经本院释字第四二0号解释在案。“财政部”七十九年六月四日“台财税字第七九0六六一三0三号函”释示:『高尔夫球场(俱乐部)向会员收取入会费或保证金,如于契约订定届满一定期间退会者,准予退还;未届满一定期间退会者,不予退还之情形,均应于收款时开立统一发票,课征营业税及娱乐税。迨届满一定期间实际发生退会而退还入会费或保证金时,准予检附有关文件向主管稽征机关申请核实退还已纳税款。』系就实质上属于销售货物或劳务代价性质之『入会费』或『保证金』如何课税所为之释示,并未逾越“营业税法”第一条课税之范围,符合课税公平原则,与上开解释意旨无违,于“宪法”第七条平等权及第十九条租税法律主义,亦无抵触。」“财政部”该号函释的道理立基于,既因销售而有收入,则在其理不易明时,暂以该收入之实质的归属状态为准,课征营业税。待事后有事实证明营业人已不再享受该收入之实质利益,始予退还。其实,这种课税事实亦非不能在发生时,即按其实质究竟是否真正属于保证金或入会费定其税捐效力。为保证金者,除应与拟担保之债务在数额上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外,该保证金债权人不适当动支;为入会费者,球证购买人应因此取得含表决权及盈余分配请求权之会员权。如不符合上述实质要件,该保证金及入会费不但自始皆应认定为球证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而且也无所谓事后因退费而再予退回营业税的道理。除非肯认系争高尔夫球证的销售后来发生销货退回的情事。关于高尔夫球证之保证金与入会费的营业税,请参考黄茂荣,税捐法专题研究(各论部分),二00一年十二月,页一七八至一八0。另如该以保证金名目收受之款项确为保证金,则其在担保期间所生利息,尚应按其属于担保权人或担保人,分别向其课征相关税捐(例如营业税及所得税)。 
  [8] “司法院”87.07.10.“大法官释字第四六0号解释”「“土地税法”第六条规定,为发展经济,促进土地利用,增进社会福利,对于宗教及合理之自用住宅等所使用之土地,得予适当之减免;同条后段并授权由行政机关订定其减免标准及程序。同法第九条虽就自用住宅用地之定义设有明文,然其中关于何谓「住宅」,则未见规定。“财政部”“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三月十四日“台财税字第三一六二七号函”所称「地上建物系供神坛使用,已非“土地税法”第九条所称之自用『住宅』用地」,乃主管机关适用前开规定时就住宅之涵义所为之消极性释示,符合“土地税法”之立法目的且未逾越住宅概念之范畴,与“宪法”所定租税法定主义尚无抵触。又前开函释并未区分不同宗教信仰,均有其适用,复非就人民之宗教信仰课予赋税上之差别待遇,亦与“宪法”第七条、第十三条规定之意旨无违。」 
 
【版权声明】未经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关闭
本栏其他文章
·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四)   (黄茂荣)[2004/4/20]
·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三)   (黄茂荣)[2004/4/20]
·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二)   (黄茂荣)[2004/4/19]
·税捐法规之违宪审查(一)   (黄茂荣)[2004/4/19]
·税收立法的民主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刘磊)[2004/4/19]
    联系我们 - 网站介绍 - 活动通知 - 祝贺网站开通   
本网站由 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财税法网 Copyright © www.cftl.cn All Rights Reserved